2025年9月11日,明德门举行2025—2026学年第1次团队例会。会议上,团队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基本情况、科研进展、文化建设与成员风采,包括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智库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推进、结项课题成果、团队带头人风采等等,全面展现了明德门团队在科研、实践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稳步进展与凝聚力。会议还完成了新成员迎新与团长换届。
在总结与交流后,李明德老师发表了新学期寄语,对团队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李明德老师特别强调在专业学习和社会活动、个人兴趣和团队任务、课程学习和学术训练、个人性格和团队约束、细节问题和老师要求等多重关系中把握平衡,勉励同学们在新学年实现学业与科研的双重进步,提升格局与视野,成为兼具责任感与学术力的明德学子。
寄语不仅是对新学期的期许,更是对明德门一贯学术传统与团队精神的继承与升华,让我们一同回顾李明德老师的新学期寄语,以此共勉、共进。
四个意思
首先我表达4个意思:一是对假期一直坚守在学校,反复修改打磨国社科后期资助结项报告、反复修改打磨榆林项目结项报告的同学表示感谢,他们把团队的任务当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辞辛劳,精益求精,很让我感动;对他们的辛勤付出,在8月份的助研金里都会有所体现。二是欢迎新招的2位博士、3位硕士加入明德门这个大家庭,因为她们的到来,明德门会更加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成果迭出,影响更广;三是感谢过去一学年来李宛嵘同学的辛勤付出,团队虽然人不多体量不大,但对内对外工作不少,这对团队负责人的统筹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组会主题确定能力、团结凝聚能力都是考验和锻炼,一年下来,宛嵘同学做得很不错,这从刚刚的工作总结我们也能感受到。——顺便说下,从2010年招收博士生开始,大概过了三年,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加,我们推出了团长负责制,把硕士博士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这已形成了制度;团队负责人由博二同学担任,至今已经到了第12届。四是寄希望于新的团队负责人左畅同学,在组织团队工作方面,只管大胆工作、创造性工作,权当是对自己组织协调能力的历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水平,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团队各项工作定能上个新台阶。
成绩礼赞
刚从宛嵘的总结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上一个学年,去年9月到今年9月,我们团队团结一心,勤奋努力,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特别是在团队成员的一起努力下,我们第二次拿到了教育部重大课题,成为团队标志性的成绩,跟这个相关,闫利超为团队申请获批两个小课题,卢迪带领团队正在完成榆林课题;另在论著方面也有新的收获:编写出版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专著,大概是全国最早公开出版的了。这些都是增量,都值得肯定。还有其他诸多方面所取得的亮眼成绩,因宛嵘总结得比较周全,我不再重复了。
五句寄语
今天我要着重讲的就是一句话:新学年新气象。
对老生来说,学业的进步是重中之重的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合理规划时间,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学业进展,以早毕业早点找到最理想的工作为最大目标;对新生来说,尽快熟悉交大环境,适应交大节奏;尽快适应团队氛围,知悉团队要求,使自己尽快成为团队一员发挥应有作用;始终相信,参与团队活动是自己科研能力锻炼、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这种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和参与团队工作的多少成正比的,这在已经毕业的同学身上得到了验证。
2023年咱们团队毕业了7名博士和7名硕士,创下了历史新高。连续三年获得校优博论文,其中一人同时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其他年份也都有硕博顺利毕业。这就是质量。
咱们团队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很快做出了成绩,特别是走上教学岗位的同学,不管是在交大马院还是新媒体学院就职,不管是在本地的西工大、西电还是在外地的东南大学,都在较短时间拿到了省部级课题,发表了重要论文,是整体上的优秀而不仅仅是单个人的优秀,就得益于参与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门的相互携手下,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
在此,再给大家提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关系。
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学校学院工作,从多个层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上社会蓄积核心竞争力。就因为我们是新闻传播学科或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本身的社会性开放性时代性注定了我们不能陷进狭小的天地自娱自乐。
第二,正确处理好个人兴趣和团队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
个人兴趣爱好很重要,是我们塑造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但在个人兴趣爱好跟团队目标不一致时怎么办?两条路,一是兼顾个人兴趣和团队任务,但这很难;二是尽早转型。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些?是因为术业有专攻,你所感兴趣的老师不一定擅长,在指导方面存在软肋。对老师而言放任不管是失职,但指导起来又会力不从心,最终可能谁都不满意。与其这样,还不如你现在就围绕团队方向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而这,也正是团队任务之所需。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你们的负担,其实收获会远远大于付出。
第三,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和学术训练的关系。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对硕士生博士生而言,这个应用不应该是实践上的单向应用,而应该是科研锻炼学术训练上的应用,比如利用所学对论文的撰写、课题申报和研究过程的积极参与,都是应用。硕博课程的结课作业,大都是提交一篇符合课程要求的论文,但千万别把写论文仅仅当成结课作业,那就跑偏了。正确的做法是,把每一门结课作业都当成一篇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思考来撰写并不断打磨直到满意,在提交作业的同时可向期刊投稿,既完成了作业还可能发表了论文,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节约了时间,提振了科研的信心。
第四,正确处理好个人性格和团队约束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立独行的个性,正因如此,我们的生活显得丰富多姿的同时也显现出明显的差异与不同。作为团队,肯定有团队的品格,有团队的作风,有团队的纪律和要求,为了团队,牺牲点个人的“格格不入”“与众不同”也是值得的。因此,请大家相信,进了明德门,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绝不是一句空话,大家已经形成了在学术上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在生活上相互照应相互扶助、在尊重个性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良好风气。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传家宝。
第五,正确处理好细节问题和老师严格要求之间的关系。
提交给老师的任何文字性的东西,自己一定反复检查,消灭干净一切文字表达上的词不达意、标点误用等瑕疵,让老师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花在对论文选题、框架、论证、结论的把关上,而不是消耗在用语规范、格式修改上;同时,论文提交给老师审阅之后的一段时间,你自己暂时不要在提交稿上大修大改(有思考可记录在案),因为我也在修修改改,这样两个版本很难对接完美。恰当的做法是,你在我看过的版本上继续修改完善,我在你修改本上继续审阅,如此,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可能出现的混乱。
特别强调,合作发表的论文,一定是我切切实实参与研究过程的,从选题到框架的确定,从论证到修改完善,我始终参与,否则,擅自署上我的名字向外投稿,既不尊重我,还可能会引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让大家都难堪。这一点要特别强调。当然,如果你对论文质量有足够的信心,则鼓励大家独立投稿,不必每稿都要经过老师审阅。
还有一点,在为人处事上,要有眼界有格局有胸怀,要有作为有担当有责任,我们对待人处事和对待社会的态度怎样,一定会得到怎样的回馈。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婆婆妈妈,不要是是非非,光明磊落,行为规范,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会让我们永远处在踏实和快乐之中。
祝愿我们所有的同学在新的学年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有大的进步,有大的收获,待到明年此时再总结,希望成绩比今年更耀眼,更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