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张雪峰在考研机构的视频中称:“孩子理科590分随便闭眼睛报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强,如果孩子非要报考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
这一言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6月9日晚,张雪峰回应争议表示,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新闻传播曾经是很好的专业,因为那时媒体兴盛,电台、报纸、电视台以及网站编辑带来大量的岗位需求,而现在纸媒衰落,人人都是自媒体。6月16日中午,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发文怒怼张雪峰,称其吃着传播的饭,却在砸传播的碗。对此,张雪峰也再次做出回应称没有针对任何人任何专业,只是根据就业情况给建议。6月18日,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邹振东发博,认为张雪峰提出的问题值得反思,但不要轻信他的结论。至此,围绕张雪峰言论的争议达到高潮。
理科590是否报新闻为何能引发全网热议?
张雪峰,本名张子彪,毕业于郑州大学,中国内地考研指导教师、网络红人、研途考研VIP名师。张雪峰的走红源于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方式激励和帮助学生考研,并凭借《34秒解读35所985高校》视频走红网络。他有关考研专业的言论好像有一股魔力,极端但似乎又有些道理,因而总是能对着听众痛点,一击必杀。喜欢他的网友认为张雪峰为普通人家的小孩考虑,是良心教培,不喜欢他的人则认为考研机构总喜欢夸大其词。
近年来,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构成的青年群体面临的就业困难越来越多。2022年我国的应届大学生达到1076万,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已成为积极就业政策关注的主要方面。2022年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19.9%,较上年同期高出3.7个百分点,较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高出15.6个百分点,反映出青年人群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2023年,青年失业率有所上浮,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0.8%、4.1%,社会面就业焦虑情绪也较为严重。
严峻的就业形势,倒逼高考专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高考毕业生开始倾向于从开始就选择所谓有门槛的专业以规避掉过大的竞争。甚至考研也出现了高考化的趋势,成为不少学生更换专业赛道的第二次机会。
如今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对部分缺乏准入壁垒的文科专业而言,就业岗位更是狼多肉少。学生们往往面临工作内容与薪资待遇无法平衡的困境,职业发展路径似乎也并不明确。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应届研究生中,人文社科类学生占44.11%,略高于理工科的41.54%;在应届本科生中,两者比例拉大,人文社科类占51.5%、理工科占39.9%。相对应的,文科的就业难度也高于理科。一位文科男硕硕士的吐槽就曾引发热议,发现春招会上线上公司给出的平均薪资只有5500元左右,甚至一些名企开出的工资也低到伤不起,自己的5份简历都没投出去。
文科生面临的普遍困境,也是新闻学子会遇到的。对不少想要报考新闻传播学类的孩子而言,新闻理想像是心头的白月光,但激烈的就业竞争、较低的起薪、职业发展等诸多考量也使得不少新闻学子毕业时最终未从事相关工作。经济下行时代,什么专业前景好、毕业收入高、专业竞争小……功利性的择业导向挤压了理想、兴趣爱好为导向的选择,也使得月亮与六便士之争趋向白热化。
上大学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么想固然无错,但如果仅仅将其等同于职业培训则过于片面。上学也是一种人生经历,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滋养精神、锤炼人性、丰富与完善自我,一个专业是否值得学习仅仅凭借就业的好坏与难易来判断未免过于偏颇。
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在其著作《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研究发现,在信息传递中存在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把观念传播给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由他们转达给不那么活跃的大众。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提出:意见领袖是指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意见领袖往往有着这样的特征:社会影响力较大,在受众心中有一定的威望;在特定领域内知识储备丰富,有独特的思想见解,比常人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善于沟通交际。在新媒体环境下,他们往往也呈现出一些新特质:专业性与跨界性并存,观点输出与情绪宣泄并存,公众性特征与商业性走向并存,且粉丝众多,一举一动往往能引发公众关注。
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团队专注耕耘公众号小强传播,其账号在学术界与业界关注者众多。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与考研名师张雪峰则积累了海量的微博粉丝,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声量巨大。
新闻传播学类的教授与考研名师之间的持续不断的Battle再次推动了议题的热度。截止到6月18日,与该事件相关热搜累积3条。其中#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谈张雪峰言论#与#新闻学教授怒怼张雪峰#两项词条冲上热搜第一,在热搜榜单的议程设置作用下,张雪峰与教授间的争论得以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关注重点,反过来又为事件的热度添上了一把火。
出口:
万物皆媒时代,新闻学子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
诚如张小强教授所言,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重视传播,但也比任何时候都轻视“新闻”,新闻专业唯有和“新闻”“媒体”解绑,才能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传播人才。按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要求,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能说、会写、懂传播规律,能为主流媒体、机构、企业所用成为人才必备职业素养。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新闻学子需要培养自己学科交叉意识,主动学习新的工具,辅助提升工作效率。其次,还需要锻炼出敏锐的嗅觉,能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其蕴含的新闻价值,并培养出高效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分辨信息价值、信息真伪,保证自己不被误导与利用。同时社交能力也非常重要,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传播的润滑剂,也是学子获取采访信息的关键能力。最后则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与政治素养,能把握好报道的时效度,坚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颗赤子之心。
人生不是一条笔直的铁轨,而是无垠的旷野。时代发展到今天,媒体行业并非新传学子就业的唯一平台。一个人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除了自身功夫过硬,还要擦亮双眼,看清世界,顺应潮流,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动态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
[1] 文科硕士吐槽“均薪5500”,网友热议.中国新闻社
[2] 教授败给网红老师?新闻学还能学么?新京报传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