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术成果 >> 正文
学术成果
科技与出版: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径——以西迁精神系列图书为例
来源: 日期: 2024-04-23 浏览次数:

undefined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智媒时代原有新闻传播专业改革提升与实践探索研究” (2021050081);2023年陕西省软科学项目“媒体为陕西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研究”(2023-RKX04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 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余年艰苦卓绝地探索,从南湖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星星之火到光芒万丈,虽历经艰难险阻,但强大的精神内核始终坚不可摧,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多个丰碑高耸的精神坐标,成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精神纽带。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根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西迁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是知识分子群体爱党报国的历史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 西迁精神的内涵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3],根脉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的重要体现。
精神谱系的传承和中华文脉的赓续离不开图书这一传播载体,精神谱系图书是中国共产党人 精神谱系在出版产业的具体表现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已出版500余种相关图书[4],西迁精神主题图书60余种,内容涵盖史实记叙、人物传记、戏剧创作等多种类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5],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概念界定
从概念上来讲,谱系亦称系谱,指“各种谱表的系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指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进行追根溯源,进而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按照相似性原则构建有机联系的体系。[6]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为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形成的一系列独特精神的系统化整合。精神谱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性精神成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创造性转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探索革命道路形成了延安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巩固红色政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构筑起抗美援朝精神、西迁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国富民强而不断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迈进强国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既赓续红色精神,又根据时代发展增添了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昭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艰苦奋斗的优秀特质和文化底色,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牺牲、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和理想信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本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精神谱系图书是指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题的出版形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锤炼的精神品格,通过图书、数字出版等形式向受众阐释精神谱系的内涵价值、传达中国共产党人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激发人们在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的内在驱动力,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神谱系图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意蕴
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传承创新、精神涵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时代精神、凝聚价值共识,启迪后人奋斗、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发挥文化传承功能,赓续中华文脉、塑造时代精神
图书作为一种媒介载体,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其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的记录,起到了唤起文化记忆的功能。“出版的价值不但是继承几千年的文明,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它必将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地流传下去,保留民族记忆、传承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7] 精神谱系主题图书通过对伟大精神的记录、阐释和宣传,使其价值内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对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迁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一座丰碑,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更体现了知识分子听党指挥跟党走,奉献报国的使命担当。西迁精神图书的出版以1987年《交大校友》为开端,到“西迁精神”出版工程的启动,形成了以“主题出版”为载体的西迁精神研究热潮 [4],出版了以《彭康:一个人与一所大学的传奇》《钟兆琳传》《周惠久传》等为代表的人物传记系列图书,昭示了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以《交通大学西迁》为代表的史料挖掘与史实记叙系列图书,系统阐述了交通大学西迁的来龙去脉和建功立业的艰辛历程;以《大树西迁》为代表的戏剧创作图书,运用艺术形式再现了西迁三代人前赴后继和热血担当的人格精神,反映了交通大学西迁带来的东西部文化的碰撞、交融及相互促进;以《西迁精神(干部版)》《西迁精神(大学生版)》《西迁精神教育读本(中职版)》为代表的分级读本系列图书根据不同对象群体的特点采用差异化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讲述“西迁人”与祖国同向同行的生动实践,阐释西迁精神的爱国主义内核。西迁精神主题图书通过多元表达与记叙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交通大学西迁建功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观与独特精神标识,深刻阐释了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和伟大意义,为西迁精神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2.2  发挥挖掘重构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出版是对已有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挖掘,使其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是存优去劣的文化选择与创造活动[8],具有文化生产、建构、创新的功能。 图书活动一方面根据新时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进行提炼萃取、整理加工,吸收借鉴有益成分,剔除封建落后内容,并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新样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对其内涵加以挖掘、重构、阐发、延伸与升华,推动其创新性发展,通过推陈出新的内容融合与拓展,为实践活动提供精神指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媒介载体,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了中介桥梁作用,尤其融媒体出版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效能,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力与传播力日益提升。精神谱系图书通过对伟大精神的深度挖掘与选编熔古铸今,述录先人的开拓,系统诠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及价值,激活生命活力,使其发挥时代引领作用,启迪后人奋斗,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西迁精神主题图书《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以口述史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交大人内迁西安及艰苦创业的奋斗故事,彰显了知识分子传承中华民族“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优良传统,发扬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初心。
在新时代背景下,“西迁人”胸怀“国之大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将创新创造熔铸其中,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并推动“双一流”建设,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延续并赋予西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2.3  发挥精神涵养功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里的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层面的富有,更指精神层面的满足。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改变,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逐渐从“有没有”“缺不缺”跃迁到“好不好”“精不精”的发展阶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质量、多元化的文化供给更加期待和迫切。图书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载体,能够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尤其是精神谱系类书籍,对人民精神具有涵养化育的功能。它通过记录诠释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在团结奋斗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并挖掘伟大精神中蕴含的坚韧不拔的革命斗志、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前赴后继的报国情怀等高贵品质,为爱国主义教育塑形赋能,使读者在阅读中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斗力量。例如“西迁精神”出版工程第一批出版了《交通大学西迁》《西迁故事》《钟兆琳传》3种图书,刻画了知识分子群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高贵品格,诠释了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选择和行动风范,充分发挥了主题出版图书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读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激发其为国奋斗的志向抱负,促使其提升思想觉悟,增强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肩负起投身祖国建设的使命职责。
2.4  发挥传播扩散功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图书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具有传播扩散的功能。其通过文字、图像等多种符号记录文明、延续文明记忆,通过纸张等物质载体和数字技术虚拟载体,实现文化产品、知识信息的批量复制,并为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中的流转通行创造跨越时空界限的条件,使蕴藏其中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能够广为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火炬,而且还闪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例如西迁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中蕴含的“胸怀大局”“勇攀高峰”的精神追求,铸就了国人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信念,为建设科技强国和促进世界科学技术创新进步,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增进人类福祉,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丝路精神中的“命运与共”“和平合作”理念,打破了民族隔阂,超越了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弥合了不同文明分歧,为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
精神谱系图书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其背后的思想智慧和时代价值,参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从而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尊重,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国际传播建设进程。
精神谱系图书面临的现实机遇与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方位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深刻内涵及本质要求,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遵循,赋予了精神谱系图书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
3.1  现实机遇
3.1.1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予精神谱系图书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建设提供了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 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环境下,前进道路注定充满挑战和风险,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以把握历史主动,需要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这就赋予了精神谱系图书新的机遇和使命。精神谱系图书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国共产党精神的主要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在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1.2  国家政策部署激发精神谱系图书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出版事业的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考虑“两个大局”,对文化发展、图书等事业发展做出科学统筹和战略部署,制定了相应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第一个五年文化发展做出总体统筹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系统梳理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放在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则更加全面系统地对主题出版传播工作做了部署安排,提出打造“党的革命精神谱系”丛书,并将其列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除此之外,中宣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将精神谱系主题读物列为2022年主题出版六方面重点选题之一,为其落地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数字出版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明了新时代出版深度融合和数字化发展的目标方向,进一步鼓励和推动精神谱系出版物数字化转型,为其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政策引擎。
3.2  现实挑战
3.2.1  精神谱系图书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释不足
目前从精神谱系图书的整体情况来看,从宏观层面研究其价值内涵、生成逻辑、精髓要义、实践路径或是从微观层面研究具体精神的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成果较为丰富。从研究视角来看,精神谱系图书虽然对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度阐释,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还有待深度挖掘,尤其是不同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分析、对比性分析研究相对较少。从出版主体来看,精神谱系图书具有地域性、单一性等方面特点,出版单位以中央级别的出版社为主,地方出版社虽也有涉及,但出版内容并不全面,侧重于选择与本地关联性较强的伟大精神,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4] 例如西迁精神图书多出自于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这虽然有利于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但其地域局限性和发展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神谱系研究规模和研究影响力的扩散。在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助力其“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精神谱系图书面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力、传播力不足的挑战。
3.2.2  精神谱系图书面临数字化转型与深度融合的挑战
据《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报道,2022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463.52亿元,同比增长11.5%,用户规模5.30亿,19~45岁为数字阅读用户主力,60岁以上人群占比相较前一年增长超过一倍。[10]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和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图书的数字出版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数字阅读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精神谱系类的图书往往理论性较强、政治味较浓,面临如何将抽象的理论阐释转换为人们喜欢的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体验,融合发展如何向纵深处转型等方面的挑战。 在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创新发展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对传承西迁精神进行了诸多尝试,联合学校博物馆、档案馆等部门共建“西迁精神”融合出版平台,打造了“西迁精神”图书文献数据库、“西迁精神”网络课堂等,通过线上多媒体宣介与线下互动体验,全方位地展演了西迁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时代价值内涵,对受众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涵化作用,对精神谱系图书的深度融合发展与实效转换提供了有益启发。
3.3.3  精神谱系图书国际化传播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精神谱系图书作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舆论环境中应该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图书面临“文化折扣”制约 [11]、翻译人才影响翻译质量、海外读者接受度和认可不高等方面的挑战,“走出去”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西迁精神主题图书虽然在国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和教育效果,但在内容翻译建设、国际渠道拓展等方面都需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精神谱系图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9] 这是基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考量,为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精神谱系图书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应该承担起历史重任,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为开启新文明纪元做出贡献。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掌握“双创”方法论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精神谱系图书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注重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掌握思想文化主动权,服务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能够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指南,为其去粗存精提供与时俱进的时代标准,为其创造性转化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和科学指引。因此,精神谱系图书应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贯彻党管出版原则,增强思想主动,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阐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培育伟大精神社会认同 [12],发挥思想凝聚和价值引领作用。例如《西迁精神与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一书,挖掘提炼了西迁精神的内涵、特点、要素等,从学理层面探讨了西迁精神对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等,丰富了精神谱系图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研究。然后,抓住时代机遇,把握历史主动,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研究引向深入。图书单位应深入了解现实需求,抓住时代机遇,大力扶持精神谱系相关图书的重大选题策划、出版,打造精品代表作,准确传达伟大精神的价值意蕴,提升人民思想修养和觉悟,使其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熏陶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对交大师生传承西迁精神寄予厚望,随后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提西迁精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抓住历史机遇,发挥积极主动创造精神,同年1月正式启动“西迁精神”出版工程,一期工程7卷,二期工程6卷,展开了西迁口述史及文献史料的抢救挖掘,围绕典型事件、代表人物、地缘考证等策划出版了多种主题精品图书,形成了西迁精神主题图书体系,对西迁精神的阐发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5]
4.2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蕴藏着历久弥新的价值主张,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根基,为中华现代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展与创新,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应得到充分挖掘和弘扬。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与引导,形成精神谱系阐释、传播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提高人民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这对图书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增量更需要提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应在政策上持续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大力扶持并鼓励多地出版社联合出版精神谱系图书,调动多元创作主体的积极参与性,共同打造质量上乘的精品图书,形成精神谱系阐释与传播的合力,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高质量图书供应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拓展精神谱系延伸内容,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目前出版的图书多从整体一一介绍精神谱系的内容、价值或具体介绍某一伟大精神,较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将两种或者多种伟大精神串联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精神谱系图书未来的发展可以深入挖掘精神谱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继承创新关系,从对比性或连续性的视角探讨不同精神谱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西迁主题系列图书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工厂、企业、研究所内迁等方面史料,拓展西迁主题出版所涉及的领域,抑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视角,深入挖掘西迁精神与汉唐丝路英雄精神的勾连,增添西迁精神的历史厚重感[13],丰富拓展西迁精神的意蕴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支撑。
4.3  加快数字融合发展,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体化传播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图书行业的内容生产模式、编辑加工模式、宣传推广模式、营销发行模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纸质图书难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其内容的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精神谱系图书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和严肃性,传统的出版形式在传播效果、受众接受程度、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受限,更需要与时俱进,加快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丰富出版形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首先,提升图书编辑的数字化理念及应用能力。 图书编辑作为把关人在图书选题策划、内容质量把控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数字化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的数字化水平。编辑应不断增强新型传播理念,掌握融合出版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现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例如在AIGC时代,图书编辑可以利用ChatGPT提供建议、启发思路,协助精神谱系主题图书专稿策划、编辑校对等工作,但与此同时,也需提升思维批判能力,认识到其所隐藏的版权隐私、认知偏见等伦理问题,从而有选择性地接受吸纳其意见,避免盲目依赖。
其次,营造多符号沉浸式体验场景,让伟大精神“活起来”。 精神谱系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与价值意涵,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具象符号的塑造与呈现,可以将隐性抽象精神转化为显性具象符号,使价值意蕴与逻辑隐喻外显为行为实践与情感终端,达到唤起民族记忆、嵌入民族体验、强化民族情感的目的。[14]例如《大树西迁》一书内容来源于秦腔现代戏,其通过建筑、服饰等视觉符号再现了西迁的历史场景,使观看戏曲的受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革命建设年代知识分子身上肩负的使命,通过秦腔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听觉符号将西迁精神特质浸润其中,以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让西迁精神“活起来”,使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报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潜移默化地入耳入脑入心。除此之外,还可以搭建精神谱系数据库,将红色趣味小故事以多维动画的形式融入其中,丰富精神谱系的表现形式。
最后,构建“出版+”新业态,推动融合发展。在 出版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出版单位应加速推进图书深度融合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协同编纂等多样化的数字技术构建“出版+”新业态,赋能内容生产、管理等多环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学校优势,联合多部门利用知识服务技术、在线教育技术等打造了集视频、音频、电子文献、历史图像等多种符号载体于一身的“西迁精神”融合出版平台,发挥了数字体验馆的功能,生动形象地向受众展示了西迁人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打造了西迁精神主题出版全产业链,为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等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及知识服务,丰富拓展了出版形式,实现了西迁精神的广泛传播,提升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及教育功能的发挥。
4.4  加快国际化建设进程,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精神谱系图书作为一种符号表现形式,肩负着展示中国共产党精神面貌、构筑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职责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快推进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挖掘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在艰苦奋斗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能够为解决世界性矛盾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启发意义。[15]例如丝路精神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求同存异”等思想理念,凝聚了人类价值共识与追求,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休戚与共,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治理方案。西迁精神主题图书可以深度挖掘西迁精神与丝路精神的契合度与融通性,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精神纽带作用,以高水平出版物促进中外文明交流。
另一方面,结合不同国家文化制定差异化出版策略,构建立体化传播网络,实现精准传播。 精神谱系图书“走出去”的主要目标是树立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国际形象,并使其承载的价值主张和文化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从深层次方面影响海外受众对中国的认知态度甚至行为。这就需要出版单位在策划精神谱系海外图书之前深入了解国外目标地区的文化背景、受众特点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程度等,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画像,充分把握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话语表达方式、叙事策略打造海外图书精品,讲好中国共产党人故事,提高精神谱系图书传播的精准性。与此同时,还应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营销与传播网络,提升精神谱系图书的海外覆盖率与传播效能,扩大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共识与精神内核,不仅为民族壮大和文明延续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而且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对解决世界性矛盾问题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精神谱系图书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和独特优势,肩负起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为开启新文明纪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略。
该文章发表于《科技与出版》2023(10)。
作者简介:

undefined

陈盼盼,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undefined

李明德,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设计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