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微博平台发布公告称,将对用户“IP属地”功能进行升级:即日起,平台全量开放评论展示发评IP属地小尾巴功能,上线“个人主页一级页面展示IP属地”功能。公告发出后,瞬时引发关注与讨论。
继微博之后、今日头条、抖音、知乎等相继于近日上线展示用户IP属地功能。
IP属地功能上线:网络大V“人设崩塌”?
“IP属地”这一功能最早上线是在今年3月。俄乌战争爆发之初,社交媒体中虚假消息横飞,甚至出现了极个别网民冒充在乌人员发布不实言论的行为。
个别网友以调侃戏谑的语调发布有关乌克兰女性的恶俗言论,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类言论被别有用心的反华媒体和账号炒作进乌克兰的舆论场,将所有矛头导向中国网友。其中,“中国网民不当言论导致乌克兰产生排华浪潮”相关内容,引发舆论哗然。
3月4日下午,新浪微博社区管理官方微博“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称,为了在重大事件中维护良好传播秩序,用户发布俄乌冲突时期的特定内容,将显示用户的真实地理位置。凡是博文中带有“俄罗斯”、“乌克兰”、“基辅”等关键词时,将启动定位展示功能。
也就是说,平台会根据用户近期发博、发评论和投票的IP属地来判定其所属的地区,并予以显示。国内用户将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用户显示到国家。
从微博官方展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个人主页上会直接显示用户的IP属地,微博评论内容下方的“小尾巴”,也将不再显示手机型号,而是由IP属地取代。
根据平台发布的公告来看,“IP属地”功能升级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部分用户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确保传播内容真实透明。
有趣的是,不少认证为“本地资讯博主”、“海外资讯博主”的网络大V,在此次更新后出现了IP属地与资料地址、过往人设、发布内容等完全不符的情况。
其中,微博上众多的各个城市“XX吃喝玩乐”“XX城事”的资讯博主被发现IP属地均在湖南,似乎由同一家MCN公司运营;有网友笑称“宇宙的尽头在湖南。”
除了海外博主和本地博主之外,明星的微博也受到了IP属地显示的影响。有部分网友发现,一些公开行程不在北京的明星回复粉丝留言时的IP属地却显示为北京,怀疑是工作人员代发。这对于那些通过与明星在评论区亲切互动、渴望偶像“翻牌”的粉丝群体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遭受了情感的冲击与幻灭。
然而,随着多个平台相继上线IP属地功能,网民的观点和态度开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技术初衷:维护网络空间真实透明
部分网民拍手称快,认为此举有利于清朗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暴力,值得鼓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IP归属地也能够帮助普通网友提升鉴别信息的能力,维护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社交媒体的空前发展带来了“人人手中掌握麦克风”的现实,打造出网民畅所欲言、自由表达的网络空间场域。但与此同时,较低的发言成本也导致网络空间鱼龙混杂,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无形中滋生了一个众声喧哗、嘈杂异常的网络舆论场。
导致社交媒体空间乌烟瘴气、乱象频发的原因有很多。尽管各大平台先后推出手机号注册、实名认证等“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制度,但约束效果仍然有限。部分账号恶意造谣、拉踩引战、制造对立、渲染焦虑,互联网空间乱象屡屡出现、屡禁不绝。
每当热点舆情事件引发关注时,互联网上就会冒出不少自称身处事发地的网友,传播一些非真实信息,企图干扰舆论场的正常生态,带偏正常的舆论走向。
甚至有网友认为,俄乌战争和上海疫情期间互联网舆论环境恶化、围绕战争正义与否以及动态清零政策是否正确这些问题,网络争论不休、对立加剧与部分境外账户肆意炒作、“”带节奏”有关。今年三月,台湾地区停电,有网友指出微博流量暴跌30%(后被微博官方辟谣),中文互联网空间突然一片清净。
正如《北京日报》评论指出:“在热点事件中,有人动辄冒充当地人甚至是当事人现身说法、添油加醋,引得不少“吃瓜群众”信以为真。直观展示IP属地功能,有利于戳穿各路装神弄鬼的“戏精”。目前,一批“假装在国外”的营销号就露了馅,更有人大谈自己在大陆某地流落街头却被赫然显示IP来自台湾地区。”
“后真相”隐忧:地域歧视与网络暴力仍需防范
相反,也有网友表达了他们的隐忧:强制显示IP属地是否侵犯用户隐私?强化用户身份中的地域标签,是否可能引发地域歧视、网络暴力等现象加剧?
一方面,显示IP属地,以适当的方式强化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的连结,这对于强化他律与自律,净化网络生态、捍卫网络良序,毋庸置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另一方面,IP展示是否会带来次生性问题,同样值得思考。用户属地显示是否涉及隐私?地域标签强化是否可能带来“后真相”的加剧?人们在参与网络空间讨论时,地域成为先入为主的标签,事实尚未廓清之前,真相是否会让位于无意义的地域争论?
IP属地展示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复杂的社会问是难以从简单的技术层面得到根治。仅仅是展示用户的IP属地,无法从一劳永逸地解决网络空间内容虚假造谣、水军泛滥、情绪谩骂、挑起对立等等问题。
平台仍需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强化对用户的引导和管理,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积极承担“净化网络生态、维护网络秩序”的平台责任,清朗网络空间氛围。
对于可能存在的地域歧视和网络暴力加剧等负面效应,平台也需要拿出“硬手腕”予以整治和防范,防止IP属地成为群体抱团、互相攻讦的“身份标签”。
本文作者:一山
编 辑:寇杰
更多分析可关注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公众号《明德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