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一家之言 >> 正文
一家之言
随感杂谈丨报刊亭,行走在消逝中......
来源: 日期: 2022-05-11 浏览次数:

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邮电系统的员工反映西安火车站广场报刊亭“遭到新城区‘三整顿’办公室的干涉,三次下令拆除”,这是《人民日报》最早的关于“拆除报刊亭”的新闻报道。2012年,郑州实施“退路进店”工程,拆除全市共计421个报刊亭,自此,郑州成为第一个报刊亭彻底消亡的省会级城市。

数字浪潮汹涌,报刊亭这一充满怀旧气息,承载着一代人回忆的曾经街头的人气集结点,似乎同《意林》《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等一起,慢慢消失于我们的视野。正如网友感慨“十五年前的我们还在悲伤玛雅文化和高昌古国的逝去,悲伤文明和历史的自然湮灭,而如今的我们,在为报刊亭的退走,为时代浪潮翻涌后搁浅的贝壳而悲伤。”


报刊亭的前世今生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火热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事业中,为了抢夺舆论阵地、唤起民族觉醒,各党派积极创办报刊。

1903年,孙中山领导下的兴中会成员谢缵泰在香港创办了《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致力于革命宣传工作;1904年,《南华早报》创办了香港史料记载的首个流动报纸档,地点就在当时港英殖民政府总部所在的中环花园道。

香港首家报纸档地处英国殖民政府军事、政治、宗教的心脏地带,难免引起殖民政府暗地支持反清的不宜联想。好在,《南华早报》的报纸档并未闹出什么外交风波。以此地为出发点,香港报纸档逐渐发展起来。

1909年,港英政府批准《南华早报》改建报纸档,使其向现代报亭升级靠拢,报贩可以在档内做一些其他的营生。成为报刊亭早期的雏形。二战日军投降后,报贩们就地取材,利用“苹果箱”、纸箱和木板等工具在街头搭建了一个个简易的报纸档,报纸档就这样慢慢成为了香港的一景。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了第一家报刊亭。

2000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指出,报刊亭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建成的报刊亭被人民群众誉为安排下岗职工的安民亭、方便市民生活的便民亭、满足文化需求的文化亭、维护社会治安的安全亭。

通知要求各地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规划,通盘考虑。有计划地在城市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兴建一批式样美观、相对稳定的报刊零售亭。


城市文化符号的危机

“巴黎没有报刊亭,这就像巴黎没有埃菲尔铁塔。伦敦没有红色电话亭,纽约没有黄色计程车一样”。

作为城市社区中的地标式建筑,报刊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传播的语境中往往还被赋予政治宣传、知识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

去年,上海一名初中生写信给《中国青年报》建言“恢复书报亭”,信中道:

“20多年前,我所在的社区还是一片良田,现在是有18个楼盘、1.2万多户居民的大型国际社区。我们社区配套了一个东方书报亭,它伴着我长大——我从一个看《幼儿画报》的娃娃成长为看大厚本杂志的少年,而书报亭却在去年7月被拆除了,我亲眼看着它被吊装到卡车上运走了……”“上海曾经有近3000个东方书报亭,统一设计的红色线条玻璃房子非常漂亮,被誉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它们为上海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报亭已经成为社区居民们免费而温馨的社交场所”,《中国青年报》对此追问:类似的社交功能,除了报刊亭,当下城市里谁还能够免费提供?

报刊亭的逐渐消失,关系到社交功能、城市文化名片、纸媒、数字贫困群体等各方面,而关于报刊亭消失的原因,一般认为除相关市政部门不配合外,还与城市文化空心化、新媒体发展的冲击有关。

有评论指出“我曾在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名中的几个县级市逛过,意外地发现在这些地方竟买不到《读书》《随笔》《十月》《当代》等刊物,问报刊亭经营者,有的压根不知道有这样的刊物,有的则说这种杂志卖不掉所以不敢进。”

然而实际上自2008年起,全国主要城市的报刊亭数量就在逐年下降。网易新闻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全国共拆除10468个邮政报刊亭;北京曾是全国报刊亭数量最多的城市,在2008年拥有2510个,而五年后仅剩下1484个。

这些消失的报刊亭一部分是由于经营不济而倒闭或因经营资质问题被整改,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被管理部门以“影响市容”“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等名义拆除。比如2009年,江苏无锡城管部门就以整治市容环境为由大规模拆除遍布城区的1241个报刊亭和便民亭;2014年,北京市三环路、长安街沿线的72家报刊亭因为存在超范围经营而被拆除。

一边是报刊亭的数量呈锐减之势,一边是尚在营业的报刊亭,在五花八门的“副业”中艰难谋生,售卖饮料零食、手机贴膜、金银回收……2018年,《陕西日报》报道西安当时约300家报刊亭,几乎都面临经营惨淡的局面,转型升级,成为数字浪潮下报刊亭普遍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路在何方:智慧城市传播节点?文化信息WiFi中心?

就世界范围来看,报刊亭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一些地区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如巴黎、纽约等大都市,报刊亭在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转型升级,在互联网时代呈现新面貌,焕发新生机。

《参考消息》曾对世界报刊亭进行扫描报道:巴黎政府通过调整管理经营模式、实施“升级换代”工程、创办现代化报亭实现了报刊亭数量的逆势增长,在保留奥斯曼风格的老式报刊亭的同时,通过升级改造与数字时代“兼容”给报刊亭寻求更持久的生命力;英国几乎所有超市都有专门的报刊货架,许多街头杂货铺、便利店、花店、邮局、加油站、咖啡店、文具店等也成为报纸零售点。同时,一些传统的报刊亭为了生存,不得不同意并入连锁便利店,或是自动转型为小杂货铺,把报纸零售从主业变为副业;在纽约,新技术让报刊亭华丽转型,纽约市政府支持对报刊亭进行改造,并通过法律保护“业主”,纽约报刊亭几度变身,电子浪潮冲击下的新型报刊亭应运而生……

我国一些城市也在报刊亭转型上多有尝试,如,据《广州日报》报道,2018年广州推出全国首座智能报刊朗读亭,“外貌如一座小型KTV,在这个私密朗读空间里,《背影》《再别康桥》等数百名篇供免费体验,结合现场打分与朋友圈分享等互动玩法,吸引无数读者留下作品。今后,这种‘智能报刊亭’将逐步进入市民视线。”(《广州日报》,2018年12月24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打造了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快闪书店。承袭报刊亭一贯的“袖珍”风格, 在出售报刊、图书等出版物的基础上把不同艺术风格的主题融合到快闪书店中, 致力于打造城市新型“人文心脏”……

有学者建议将报刊亭转型为智慧城市的传播节点,认为由此作为媒介的城市会将信息和媒体的内涵,从人们日常概念中的作为实体存在的传统媒体或作为虚拟存在的网络媒体,真正拓展为作为人体延伸的媒体。白岩松也曾建议报刊亭可改成文化信息WiFi中心,提出“在将来,我们的报刊亭如果成为小的Wi Fi中心, 有电子显示屏对各类文化信息进行整合播放,人们就能感受到这个城市无处不在的文化服务。”

转型倡议之外,现实困境不得不考量。《陕西日报》曾采访了省邮政报刊发行局有关人士,对方表示“目前并没有成熟的转型模式,都在尝试探索中。”当前的转型探索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异常尴尬,增加经营范围需要工商等多个行政部门的许可准入,但是目前的转型探索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合法手续。《陕西省邮政条例》规定,邮亭、邮筒(箱)、邮政报刊亭由邮政企业统一建设、管理和维护。城市发展使许多地方人流已经很少了,但是报刊亭多年来没有更换过位置。更换报刊亭的位置同样要经过多部门的同意。获取扩大经营许可的范围,争取报刊亭的合理布局,成为报刊亭转型探索成功与否重要的基础。也因此,记者发问“偌大城市,被称为‘文化符号’的小小报刊亭,转型之路该何去何从?”

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有多久没光顾过报刊亭?


参考资料:

1.参考消息.《世界大城市如何管理报刊亭》

2.中国青年报.《初中生“恢复书报亭”建言唤起的不只是记忆》

3.陕西日报.《城市报刊亭:尴尬的转型试验》

4.白岩松.报刊亭可改成文化信息WiFi中心[J].青年记者,2015(09):4-5.

5.李凌达.报刊亭:被赋权的文化符号对城市空间权力的争夺史(1949~2015)[J].中国出版,2015(22):17-22.


本文作者嘎嘎

编  辑:寇杰

更多分析可关注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公众号《明德新声》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设计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