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一家之言 >> 正文
一家之言
热点透视|我用GPT写了一篇「明德新声」
来源: 日期: 2023-05-16 浏览次数:
ChatGPT、AGI、AIGC、文心一言、大模型……,最近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均被这些科技热词刷屏,曾经处在云端虚无的AI似乎一下子落地,变得触手可及。 它不仅带来了更加智能的实时互动对话,以解信息、情感之需,亦从工具维度提供了零代码,仅靠提示词解决复杂问题的可能性

GPT初现威力
「包袱与恩赐并存」

从某种角度而言,以OpenAI公司ChatGPT为代表的AI工具确实如麦氏所说“延伸”了个体,赋能个体触达目光所不能及、力所不能及,使之完成赛博人转型。但与此同时, 技术“恩赐”与“包袱”二面性的隐忧尚在,其在“延伸”个体之际亦伴随“截除”这样的截除不简单表征为时间的消耗与思考的剥夺,而是更让人担忧的“人力替代”。

自AGI火爆以来,此类担忧便具像化为了满屏的信息焦虑,高盛“人工智能可以取代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的报道内容、蓝色光标华东总部“停用外包文案”的网传截图、亚马逊AWS业务裁掉9000名员工的现实新闻,这一切似乎都在宣告着AI取代人力工作的“技术趋势”。

在这样一部分易被取代的工作中,不难发现,图文写作、设计类占据相当一部分,而作为靠笔吃饭的新闻传播类从业者、学习者,显然可能成为AI攻势下的高危专业。 于是测试GPT写作「明德新声」公众号推文的想法便悄然诞生

GPT写作推文:事实与趋势并存
一次基于GPT3.5的公众号推文撰写测试

贝尔纳·斯蒂格勒在醉心技术哲学之际,曾将技术发展分为“技术趋势”与“技术事实”,其认为技术趋势处未来态,无可避免,而技术事实是现在时,可以改变。本次测试的目的即在于分析GPT写作新闻热点类公众话文章是否已成事实,抑或只是暂未成事实的趋势,并从中探讨可能的行动之策。

由于技术等因素限制,本次测试基于gpt-3.5-turbo,采用连续上下文对话(keep_context)方式展开。

第一轮:你是否了解「明德新声」公众号?

在正式使用提示词训练GPT写作微信公众号推文之前,笔者先对GPT3.5的基本能力进行了相关测试,主要是测试其对于“明德新声”公众号的了解,不难看出,在简单提示词提问下,GPT3.5口中的「明德新声」成为了一个通用型新闻类公众号介绍的集成者,并且与“明德先生”自媒体发生了混淆。而在进一步明确创办者和学院后,其给出了相对令人满意的答案。


第二轮:你是否能结合最近时事热点,写一篇「明

德新声」的推文?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第二轮尝试,直接通过相关指令引导 GPT3.5 根据公众号过往写作风格完成3000字的时事热点类文章写作,但是非常遗憾,模仿写作风格与3000字的文本体量均超出了其现有能力范围。



基于此,笔者将提示限制进行了放宽,删除了风格模仿与字数限制,引导其“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结合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写一篇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结果是其确实产出了针对“蚂蚁集团两地上市”事件的相关内容,并从公共关系、新闻价值与舆情管理角度进行分析,展现出了结构化的亮点,但也暴露出了对时事热点理解不足的突出问题。



于是笔者继续将时事热点的时间范围明确聚焦至2023年4月,但是其产出的内容多是泛泛而谈,并未聚焦具体事件展开深度分析,暴露出个性化产出能力不足,学术化、趣味性表达缺乏,以及基础语言通顺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三轮:你是否能基于“淄博烧烤爆火”事件与“泰

酷辣”热梗,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写一篇微信推文?

鉴于 GPT3.5 在通俗化时事热点方面的套模版表现,测试将时事热点进行了相关明确,分别以“淄博烧烤爆火”、“‘泰酷辣’热梗爆火”事件作为切入点进行相关引导。(多图、长图预警)


而通过输出结果不难看出,在“淄博烧烤爆火”原因解读中,仍旧采用模版式的框架思路,并未展现事件主体的特殊性与细节,亦未输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观点(可能也与提示词不够精准有关)。而在“泰酷辣”事件分析中,通过多轮提示词调整,其似乎展现出了一定偏浅层化的学术性视野,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其仍旧采用偏模版化的分析思路与结构,并有强行将一些理论与学术名词进行耦合之嫌,并未传递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一次人工与AI的写作“角力
「胜负未分?」

通过上述测试不难发现,GPT3.5在目前直接的新闻传播类公众号写作上并未显现出特别优势(可能是笔者使用的模型、指令与参数存在部分问题),但是隐藏巨大的发展与增量空间。 但是无论如何,借这次简单的机器测试,人力时事热点类推文写作较之AI的不同与可能的优势也得以逐一呈现

►►

信息聚合与观点输出


GPT根据提示、指令产出结果的底层逻辑其实在于根据多个关键词参数检索海量数据库的内容,并通过相对结构化的方式将其组合排序并召回,是对公域他者信息的融合, 很大程度上其实扮演了一个“缝合怪”的角色,暂时缺乏根据信息大量“涌现”个性化观点意见的能力而与之相比,人力写作在借鉴他者信息之际,往往能通过信息加工处理生成差异化的观点看法,不只是对信息的简单拼接。

而在时事热点类公众号写作或者一些深度类分析文本写作过程中, 个性化观点显然是在“内容休克”大背景下抢夺注意力,积累阅读与转发量的关键所在,因而这也是人工较之AI的核心优势以及值得持续保持的优势

►►

通俗结构与个性框架


不同于特定公文、论文写作对于规范化格式的硬要求,以热点分析类公众号为代表的文本在行文结构,叙事框架上往往更加灵活,以弹性个性的文本呈现以勾起受众持续阅读欲望。而在这一点上,GPT 的内容结构呈现显然过于固化死板,常套用固定分析模版,用模版化的分析语句进行抽象的分析,这显然无法切中受众的阅读兴趣。

与之相比,人类则可更多跳脱框架束缚,以个性化的行文思路、分析框架与具体理论,结合具体事实展开相应分析,对目标受众产生更强的内容引力。

►►

内容描述与文本对话


在热点分析类公众号推文等偏深度分析文本的写作过程中,创作者往往会在信息描述与观点阐述之际融入情感与深度思考,力求通过文本这一中介同读者进行对话,将意见、观点与情绪进行有效传播,这也是为何部分受众在读罢某一文章后会产生“人文关怀满满”之感。而以GPT3.5为代表的现有AI工具,其当下仍旧为“工具理性”主导,在机械化地进行信息拼接后往往缺乏明确的价值导向,仅能呈现冰冷文字的组合,无法传递出更多的价值与力量。

基于上述分析来看,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个体, 在借助工具快速拓展“眼力”之际,更需要强化提升“脑力”、“笔力”与“脚力”,以真实可感的笔触跳脱信息事件的简单呈现,以“守望者”身份洞察社会动态,以深入生动的内容、个性差异化的观点将现实世界的图景于人们脑海中进行复现与强化, 在大模型时代继续保有专业竞争力,持续论证新闻、内容的价值


尽管从短期来看,AI对于深度、复杂内容写作的介入表现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在当前的大模型时代,海量信息的灌入与算力的不断提升势必会带来AI技术发展质的飞跃,届时其对于人工的冲击与挑战将会是巨大的。


如此的技术趋势无可避免,但技术事实仍有“议价”的空间。这样的“议价”并非站在海德格尔“人类与技术相互对立”的冲突框架下去推动“无技术介入”社会的形塑,而是可以如斯蒂格勒所言,将人与技术的关系拉回同源共生的一元论维度,从人与技术代具共在协作角度出发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在技术高速发展之际依旧能掌握主导权,将技术作为自己的延展、协同之物,而非替代自身之体


作者:朱龙浠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设计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