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一家之言 >> 正文
一家之言
热点透视丨为什么建议不要给亲戚填报志愿?
来源:明德新声 日期: 2024-04-22 浏览次数:
人生不是一列既定路线的列车,而是恣意奔跑的马匹,可以依据内心的声音拒绝任何一种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可以随时转变方向。

——题记
本届高考已结束近一个月,“填报志愿”这一每位考生的人生大事如约而至成为网络热点话题。由于太过重要,与之相关的一切都有讨论的空间和价值,围绕其展开的观点输出也在此特殊时间节点尤为敏感。
可以说,前日张雪峰和各大高校新传教授的论战能够在六月掀起滔天的巨大声浪,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托于与“决定命运”息息相关的“填报志愿”这一重大命题本身的极端重要性。

一般而言,埋头苦读是高中生活的主基调,对于“哪个学校比较好”、“什么专业更适合自己”和“某个专业具体学什么以后做什么”等具体问题,考生们很少有清晰的理性认识。
因此,家长们出于慎重之态度,也苦于自身认知可能存在局限性,常常寻亲访友,遍访可以触达的社会关系,只为给孩子的前途“指条明路”。在此过程中,与高校关系密切者是值得信赖的“专家”,上至大学教授,下到在校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亲戚请求帮忙给孩子填报志愿提供建议的经历。
近日,一条名为“人生建议:别给亲戚填报志愿”的话题登上小红书热搜榜,引发有过类似经历网友的强烈共鸣。

天下苦“报志愿”久矣原因何在?此类人生大事适合“找亲戚”帮忙吗?人生是否真的有所谓的“最佳道路”?我们真的需要别人的建议才能过好这一生吗?

一样的建议,不一样的理由

在一般话题下,如此“一边倒”的趋势实不多见,尽管经历各有不同,理由五花八门,但大家对帮亲戚报志愿的不满出奇一致。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报过志愿≠懂报志愿。报志愿对人的见识要求极高,在读大学生或许专业成绩不错,但对于所读专业的前景、未来方向和是否与某个其他人适配等问题很难说出子丑寅卯,更遑论没有读过的其它专业。即使是自己非常了解的本校和本专业,本质也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名大学生对于一个专业的好评可能源于自身天赋、兴趣和志向与之的契合性,很难照搬到另外完全不同的其他个体。

一些网友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法胜任帮别人报志愿这项艰巨任务,自然不愿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此外,报志愿这种事在中国社会意义太过重大,选择不一样的学校和专业很可能意味着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很多网友不愿给亲戚报志愿,其实是焦虑于肩负决定他人命运这种宏大责任的巨大压力。

而且,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在校大学生学业繁忙,有很多事情要完成,帮忙填报志愿势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一面与考生深入交流了解其需求、爱好和意愿等主观信息和分数、位次和学科优劣等客观信息,一面要依据考生情况去收集学校往年报录情况、口碑和就业前景等,总结出不同档次的学校集合供考生参考,才算完成“帮忙”。

现实是,这种基于“亲戚”关系的帮忙请求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报酬的。对于一些关系较为疏远,走动较少的亲戚,网友们认为没有义务帮忙。
自己不愿为关系不到位的亲戚无偿劳动,却在长辈亲戚的层层托付中抹不开面子,在不想帮的事实与不得不帮的压力之间苦不堪言,自然毫无行动力。
网友们“不满帮忙报志愿”不一样的理由之间似乎也有一块小小的重合区域, 即这件事本身大概率是出力不讨好的。

责任感较强者会为之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由于多数情况没有报酬,获得的回报仅仅有或多或寡的助人之乐而已。但这种快乐也有风险,一些考生或家长无法描述清楚自身的情况和需求,他人在错误的信息基础上提供的报考建议如果不适合考生本人并使其在大学生活中沉浮挣扎,之前的善意帮助反而可能遭人怨恨。
这样看来,帮亲戚填报志愿大部分时候确实出力不讨好,面对关系一般的亲戚前来请求,下意识想拒绝的心理无可指摘。

亲戚的信任,报考的重任:大学生难以承受之重
报志愿“找亲戚帮忙”的传统由来已久。好不容易考来的分数作为换取锦绣前程的唯一筹码,这场“交易”只得慎之又慎。
“大学教授”亲戚不常有,“大学生”亲戚常有,在读大学生应是最常被拜托帮忙报志愿的群体。

即便抛开具体的意愿不谈,帮忙报志愿真的是在读大学生可以承担的任务吗?
看遍高考报志愿故事,不禁让人不断感叹“同分不同命”,即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发展前景天差地别的客观现实,同一分数的两名考生的未来发展也会残酷地走向截然不同的地方。 “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这句古老的传言所言不虚,当报志愿比高考还重要、还扣人心弦时,大学生稚嫩的肩膀不该被强压上这种重担。

大学生的建议往往是即时的、具体的、基于当前专业现实的,很难做出对某一专业或行业的前瞻性预测。 某一专业当下火热,四五年后成为明日黄花的例子也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又怎能苛责帮忙的大学生当时不具备本就不该具备的时代眼光呢?
此外,“不要介入他人因果”的处事观念氤氲在互联网中已有不短的时间,这种独善其身、避免过度内耗的人生观深受因面皮薄、不懂拒绝而吃过亏的年轻群体的认可。 “帮忙报志愿”显然对他人命运的介入过了度,不得不让人仔细掂量。
报志愿的极端重要性、大学生阶段能力的局限性和处事观念的革新三下叠加,亲戚信任下的报志愿重任已是大学生难以承受之重。
因此,要求大学生无偿帮忙报志愿不合适,如果一定要在这件事上咨询他人,咨询更有经验的高校工作者或者付费咨询张雪峰等专业人士形成契约约束的服务关系都是更好的选择。 大学生和考生在年龄和心理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和接近性,其建议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

如果一定要找大学生咨询,还需深思熟虑,抛弃对大学生神通广大的不合理现象,降低期待,具备结果自担的自觉意识,而非仅仅因为“不用花钱”这种世俗的理由,不然无论是考生前途抑或是亲戚关系,都有可能产生不如愿的结果或额外的纠纷。

人生没有最佳道路,也不太需要他人建议

事实上,报志愿这种决定自己命运的事更要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而非倚赖任何其他人。
高考和报志愿的魅力在于,慎重的、果断的、谋划已久的和随波逐流的选择混杂在一起,经过反复权衡或一念之差之后,无数人的命运被打乱又重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走向了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但高考再重要也无法等同于整个人生,高考的结果也不能必然左右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就像完全同分的两个考生同样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性,仅仅因为恰巧高考同分,用一套报考建议对待的话合理吗?他人可以了解你的分数、你的特长和你的志向,但无法得知在你心中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比例,无法得知走出学校之后你想获取高薪过上富足的生活还是带着满腹学识和满眼的阅历去做自己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
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争论无止无休,两者没有高低之分,也绝非完全对立,但分别占据多重的位置很少有人能有冷静清醒的自我认知。 自己都无法完全了解自己,怎能寄希望其他人为你提供人生的满分答卷?
人生没有所谓最佳道路,哪个选择都会有遗憾,也难保不会后悔,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通过自己在人生的实践中用经历拼凑得来。 或者不再瞻前顾后,坚信最好的那条路正在脚下。

电影《普罗米修斯》中有一句话: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这意味着人生不是一列既定路线的列车,而是恣意奔跑的马匹,可以依据内心的声音拒绝任何一种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可以随时转变方向。既然死亡是唯一终点已经确定,撒欢儿似的潇洒人生可以在两点之间画下自己中意的缤纷曲线,而不是画下一条无趣的线段,僵直地连接降生与死亡。
人生是不太需要他人建议的,带着自己的全部感受去思考、去经历、去体悟,在过程中去大笑、去流泪、去感动、去失落、去遗憾、再去完满自我的意义,这就是最好的独特人生。

而高考和报志愿仅是人生道路上众多节点中的两个,即使未能完全如意,也只是生命花园中的两只小虫,不影响你整个人生的芬芳。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设计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