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左右,微信朋友圈中出现“折螺丝”广告投放,在广告下方出现了朋友圈好友“别笑,你试你也过不了第二关”的跟评,由于评论较为同质且抽象,因此有网络传言称微信APP疑似盗用用户头像及昵称进行评论,但随后微信立即辟谣称无权限使用用户该信息。网友由此推测是由好友手动跟评,不约而同呈现出大量类似于“人机评论”的广告投放现状,广告也因此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这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朋友圈广告的好友可见与个性化投放模式放大了从众心理的作用。当用户看到熟人评论 “别笑,你试你也过不了第二关”时,会产生“大家都在参与”的群体暗示,从而激发用户点击游戏完成传播闭环,抑或进行跟评继续扩大传播。同时,这种评论区的迷因传播更形成了独特的社交语言,即用户通过复读、模仿和改编,将原本的游戏反馈转化为一种低风险的公共表态,表达“我是局内人”的身份认同。评论区甚至成为“抽象广场”,用户通过无厘头发言制造“在场感”,参与一场集体即兴表演。
在数字时代的社交生态中,用户评论的本质是社交表演与轻度表达的精妙结合。这并非简单的观点陈述,而是用户精心设计的“社交舞台”上的自我展示。在高密度信息环境中,评论行为本身比内容更重要——用户通过点击、评论和分享,以低成本参与一场 “文化小事件”,满足被看见的心理需求。这种参与感又被平台算法量化为广告停留率和用户黏性,成为游戏公司盈利的核心指标。据行业数据,小游戏广告变现收入已超百亿,用户的注意力在此过程中被转化为商业价值。
微信的个性化推荐算法精准识别目标用户,将广告推送给对小游戏表现出兴趣的人群及其好友,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使得更多的人认为周围都在沉迷“折螺丝”游戏,从而想要点击进行尝试。同时,评论区的熟人效应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心理防御,即当用户看到同学、同事现实社交圈中的人参与评论时,更容易被激发挑战欲或从众心理。这种“平台算法+社交心理”的组合,使广告的传播效率和用户参与度达到最大化。
“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折螺丝”小游戏中,类似于先前火遍全网的“羊了个羊”“抓大鹅”等游戏,第一关卡设置难度较低,而第二关难度陡增制造“差一点成功”的未完成状态。这样的关卡设置加之游戏通过音效、动画和成功提示的组合,以极低成本提供即时反馈,强化了用户的行为成瘾性,促使一部分用户自发地在朋友圈发表感叹,从而形成广告下数条评论的现象。
“折螺丝”现象本质是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游戏化”的典型案例。它通过将游戏挑战转化为社交资本,利用算法机制放大传播效应,实现了病毒式裂变。然而,此事件中微信被质疑透露用户昵称头像,这也暴露了社交媒体广告的伦理风险,为行业提供了警示,技术驱动的传播更应兼顾用户知情权与数据安全。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