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第三次公布的榜首名单中,李晟又一次斩获第一名,出乎节目未开播时预期,实现“三连冠”。
3月21日,《乘风破浪2025》播出,作为以“30 +女性”的生活与梦想为核心内容,其打造出了具有影响力和话题性的女性励志品牌,节目每季播出之时都引来巨大话题量与讨论声。根据露脸镜头、节目表演等各项指标不难看出,每季节目组对不同嘉宾所寄予的希望都有所不同,而有时会出现结果与预想有所偏差的结果,例如歌手王心凌初舞台和首期正镜头较少,随着节目推进凭借一首《爱你》获得极高热度,引发了 “王心凌男孩” 等话题热潮;李晟在同样的情况之下凭借一首《当》,拿下芒果站内投票64万票的高分,夺得全民票选榜首。
那么,接下来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李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出乎意料的成绩,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
《新还珠格格》于2011年横空出世,这部在经典原作基础上大胆创新的剧集播出之时,恰逢90后、00后的电视黄金时代,成为他们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荧屏印记。时移世易,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蓬勃发展与观看方式的革新迭代,当年守着电视机的少年观众,如今已然成为网络视听内容消费的中坚力量,在综艺、网剧等新兴内容形态的受众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当李晟再次出现在荧幕上之时,观众尘封的记忆被唤起。加之节目组聚焦王珞丹、祝绪丹等“强捧”对象时,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发起“拯救童年滤镜”行动,形成跨代际的怀旧叙事。这种情绪化传播使李晟的抖音账号24小时涨粉37万,#李晟乘风破浪#话题播放量达7.2亿次,印证了怀旧营销在内容传播中的强大势能。
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提出了盗猎者这一概念,观众或受众不满足于被灌输理念,而是积极地参与进来做出自身的解读和改变结局走向。在节目中,主办方初期对李晟仅2秒镜头的“边缘化处理”引发了观众逆反,当90后、00后群体喊出“我们有自己的民间格格”时,实质是观众对节目组“剧本化”操作的反抗。这种“查无此人”到“断层顶流”的逆转,暴露了观众对真实性的渴求——他们更愿意为“未被资本驯化”的艺人投票。这是观众对节目既定“文本”(节目设定、剪辑呈现等)的一种反抗性解读和重构,他们不认同节目组的“剧本”安排,用投票结果改变了节目原本可能的走向。
技术赋权打破了传统精英对于媒介的垄断,使得公众都有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渠道。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已不是自上而下设定,与之相反,是由公众的注意力,即点击讨论量进行排序,从而实现议程设置。抖音平台数据显示,25-35岁用户贡献了李晟相关话题68%的流量。该群体既具备内容消费能力,又掌握社交传播话语权。当“李晟断层第一”登上热搜后,算法进一步推荐相关内容,形成“热搜-讨论-再热搜”的正向循环,最终导致其个人抖音账号评论区正面情绪表达达84%,造成李晟成为该季黑马的局面。
如今,越来越多的节目聚焦于与受众进行互动,观众的投票能影响节目的发展走向以及嘉宾的去留,甚至影响节目的后期规划。受众在此过程中的“权力”逐渐增强,如《我是歌手》《明日之子》等众多节目。《浪姐》系列从第一季开播起即秉持着这样的“优胜劣汰”模式,这也使得节目中,受众有更多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加之公众本身乐于进行内容的二次创作,也使得内容传播的可能性显著提升。在节目中,李晟的“退圈宣言”“皱纹美学”等金句,通过二创视频在B站获得2亿次播放,形成“官方内容-民间解构-二次传播”的UGC生态。这种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正在重构综艺节目的价值逻辑。
由此可见,当平台试图通过“押宝”控制传播走向时,观众正在用投票重塑规则。因此,综艺节目需尊重观众的审美主权,平衡商业利益与内容品质,避免“押宝失败”的轮回。当观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当技术从工具升级为媒介,综艺节目需在真实感与戏剧性之间寻找平衡,实现真正的“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