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明德门团队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徐婧老师做题为
《从日常经验到学术问题:进入传播学质性研究的几种可能》
的明德分享活动。李
明德老师,赵琛、陈盼盼、谭成兵、
寇杰
、
刘
娇
杨、史楠、李龙飞、李聿哲、卢迪、闫利超、杨子萱、
李宛嵘等
27人参与本次活动。
李明德老师首先作简要开场,表示徐婧老师博士就读复旦大学,在质性研究方法上有自己独到之处,不管是做论文还是做课题方面都有不凡的表现。今晚请徐老师《从日常经验到学术问题》这个分享选题非常好,因为学术研究选题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见闻,但如何把日常生活转变为一种学术研究的问题,也仍然有一个很重要转变过程。相信今晚通过徐老师分享,各位能获得如何将日常所见所思纳入学术研究范畴的启发。
徐婧老师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
从如何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出研究问题、如何进入一个捕捉到的“灵光乍现”的IDEA、如何完成“灵光乍现”的学术IDEA、近期研究聚焦
四个部分进行了分享。
首先是如何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出研究问题。徐婧老师以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为例,细致地剖析了选题萌生过程。
同时她强调,日常经验与学术研究的连接需要借助理论工具,佐证观点是否科学,不能仅仅依靠生活经验,需要进一步构建理论框架。
进而,徐婧老师以围绕数字平台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媒介实践与文化实践的三项研究为例,具体展示了日常网络实践如何转化成学术问题,详细介绍了收集材料的方法是什么,怎么组织这些材料以及怎么来选取与之匹配的理论方法与框架。
在言及如何完成学术IDEA时,徐婧老师在饭圈研究案例基础上,补充了美形技术研究案例,并从问题由来,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研究结论与讨论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对网络民族志、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作深入介绍。她尤其强调了开展访谈时应注意样本的饱和性要求,处理访谈材料时,要注意精简,强调写作时应注意结论要与理论框架对话。
最后,徐婧老师介绍了近期聚焦的研究,对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强调了质性研究中,理论资源、材料、语境三个维度的需高度匹配,并就如何积累理论资源、如何加固对书本理论内容的记忆等学生关心问题进行作答。
议程的最后,由卢迪代表明德门全体,表示非常感谢徐婧老师的精彩分享,希望本次学术分享会,能为各位硕博生后续的论文选题与写作提供方向和思路。
徐婧,女,甘肃白银人,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媒介社会学(性别理论/空间理论)、批判传播学、传播思想史。近期研究重点:地理媒介与城市空间媒介化、青少年数字媒介实践及粉丝研究、赛博格女性主义。主要授课:新媒体与社会变迁,本科专业核心课(西安交通大学“名课程”)、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批判视野下的媒介与社会(全校通识课之经典阅读课)、城市形象传播与品牌构建、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徐婧老师秉持“对学生完全尊重与信任”的教育理念,坚持“学以成人”的教育态度, 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启迪思考、反哺实践,塑造出重理论、善批判、启思考的独特教学品质,在经各书院本科生提名、材料网络展示、学生网络投票等程序后,被评选为2022年度“我最喜爱的老师”。
徐婧、卢浩乾,《屏幕之外别无他物:作为“元媒介”的数字屏幕》,《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9期。
徐婧,《游移的“真相”:媒介再现中的“人与人工智能”之辩》,《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徐婧、王婧涵,《数字牧领与饭圈“治理术”:平台视角下饭圈组织内部的权力生产》,《新闻记者》,2022年第12期。
徐婧、孟繁荣,《驯服“赛博格”:美形技术凝视下的女性身体及其性别秩序》,《新闻与写作》, 2022年第11期。
徐婧、孟繁荣,《数字化抚育:“妈粉”媒介实践中的“母职”再造》,《新闻大学》,2021年第11期。
徐婧、王楠,《主流人工智能话语的技术迷思》,《当代传播》,2021年第5期。
徐婧、王楠,《遊移的「真相」:媒介再現中的「人與人工智慧」及其話語、政治經濟批判》,《傳播文化與政治》,2021年7月,总第13期。
徐婧、汪甜甜,《“快手”中的乡土中国:乡村青年的媒介呈现与生活展演》,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2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2021年第7期。原刊于:《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年第2期;
徐婧、马晓悦,《媒介技术视野下数据科学与媒介研究的新进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