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今天是癸卯年正月十六,是旧的一年的结束,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里,熟悉的烟火气重返华夏大地,各地精妙绝伦的演出、浪漫震撼的烟花秀、热闹非凡的灯会等,构成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旅视听盛宴。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1月23日至1月27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安全平稳有序,复苏势头强劲。
在欣赏绚丽璀璨的烟花秀之余,不禁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原始“烟花”——打铁花。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以来最狂野的民间艺术。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鼎盛于明清时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008年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打铁花是属于中式的浪漫。源自于北宋时期的确山打铁花大型表演原是老乐山炼丹道士与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后经千年流传,不仅增加了鞭炮、烟花,还把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吸收进来,形成一种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表演时鼓乐齐鸣,十几盘化铁炉火光冲天,打铁花艺人赤膊上阵,舞动着千余度高温的铁汁自如穿梭,被击打后的铁花纷飞,可迸出几丈高冲向空中朵朵绽放,场面蔚为壮观。
千年非遗打铁花的传播力有多强?在微博,#打铁花是属于中式的浪漫#、#打铁花打出璀璨星河#、#被中国非遗打铁花惊艳到了#等微博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截至今日中午十二时,小红书上打铁花相关话题的浏览量破一千万;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打铁花相关话题的视频播放量高达十一亿次。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火树银花不夜天。作为中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与民众的祈福愿望、祈福习俗,又与道教艺术的世俗化密切相关,同时还融入了豫南地区的民间信仰、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生活内容,文化内涵丰富,很有特色。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1974年,著名传播学者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上世纪80年代,传媒研究学者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观赏打铁花是受众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推荐下,基于个人观赏、打卡等需求进行的能动性行为。而受众观赏后在朋友圈和微博等平台的主动分享,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促使更多的人前往观看,切身感悟千年非遗文化的魅力。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明确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火树银花,绚烂夜空,打铁花场面气势磅礴、恢宏壮观。相比于烟花,打铁花表演更多了几分传统文化属性。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要借助新媒体力量推动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VR等技术还原三维空间文化场景,展现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以更多带烟火气、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人民群众欣赏非遗文化、弘扬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领略国粹之美、文化之魅。2019年 3月,快手启动了 “非遗带头人 计划”项目,设置教育 、加速器 、社区模块三个部分,发掘50名乡村 “非遗”传承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对千年烟波历史浮沉的追溯,都肇始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皈依。打花技艺性强,传承教授难度较大,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并鼓励民间力量加入,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各地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创新发展,增加打铁花表演在人情味、亲切感、在场感等层面的附加值,培养稳定广泛的受众群体。在深耕文化精品,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吸收一些新的文化符号,结合现代元素推陈出新,从而满足更多观赏者的需求。
今天上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官方微信公众号“陕西发布”发布推文《陕西三个案例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我省三大案例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分别是凤翔泥塑:“泥耍货”变身“聚宝盆”,西秦刺绣:巧手绣出乡村幸福生活,洛南草编:小草编闯出大市场。展现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烟火向星辰,所愿皆成真。
最后,小编祝大家新年新气象!
春去秋往万事胜意,山高水长终有回甘~
作者:赵睿妮
编辑:刘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