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一家之言 >> 正文
一家之言
随感杂谈 | 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三个机遇之一跨学科发展的机遇
来源:明德新声 日期: 2024-04-23 浏览次数:
这是10月29号上午在华科新闻学院成立40周年庆典之后的学科建设论坛上的发言,受时间限制,只讲了前面几句,觉得言犹未尽,回到西安后稍加整理,发在公众号上,期望引起更多的讨论。

感谢明新院长的邀请,亲历华科 新闻学院成立40周年盛典,切身感受华科新闻传播学科鲜明的特色、突出的优势、丰硕的成果以及蓄积于华科同行身上的精气神和他们在学科领域的大胆创新引领示范,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015年4月我们学院刚刚创立,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走出去取经”成为紧迫任务,于是在华科新闻学院校友的牵引下,第一站就来到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记得那天由于日程安排太紧加上路上拥堵,张昆院长和学院老师一直在酒店等候我们到晚上8点多,对我们初次见面就“失礼”的行为我歉疚在心,但张昆老师跟我们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很快打消了我们的拘谨。随后的两天,我们跟张昆院长和院班子成员,跟吴廷俊、屠忠俊、石长顺等许多老师谈师资构成、谈专业设置、谈课程建设、谈人才培养、谈学科发展,几乎谈到了学院建设的方方面面。他们耳提面授,让我们大开眼界,收获多多。由于两校都有工科背景,办学的理念、交叉的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等等,很有接近性相通性,使得两方人员往来频繁,交流自如。随后,在我们仅有的40名教师团队里,博士毕业于华科的就有6名,当然也包括了其他学科。今天借此机会,郑重地说一声:谢谢!并祝愿华科新闻传播学科在明新院长带领下勇立潮头,再创辉煌!
叙完旧,回归正题。以往的学术讨论,谈学科建设方面比较多,今天我想从发展的视角谈新闻传播学科的三个机遇,以抛砖引玉。限于篇幅,分三期连载。

undefined

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三个机遇之一

跨学科发展的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多元,靠单一学科很难回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因此,多学科、跨学科的分析、揭示更有其必要性。
比如说,社会治理就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我们的博士招生方向就是“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希望从跨学科的角度,将新闻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和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治理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尤其关注基层社会治理、政府数字治理、媒介生态治理、社会风险治理等具体社会治理场域,致力于培养能够分析社会治理中的传播现象,解决社会治理中的传播问题,传播社会治理的有效经验,从而优化传播效果,提高治理效率。
过去新闻传播学科自觉地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文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拓展出了政治传播学、文学文化传播学、社会传播学等,这是富有成效的学科交叉,可视为新闻传播学的最初交叉,但它仍然偏向于“文文交叉”。
随着学科的不断扩容,边界的不断模糊,学界不断尝试新的交叉范围,有朝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大胆尝试,健康传播、认知传播等等概念被提了出来,可视为新闻传播学科的第二次交叉,逐渐由人文社会科学拓展到了理工农医领域,但并不聚焦。
在前面两个方向的交叉继续推进之时,目前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融合似乎进到了第三个阶段,即“文理工交叉”,普遍认为只有和媒介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工科的内容交叉在一起才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有人甚至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新文科”。“智能传播”“计算传播”“精准传播”都是源自于这个阶段的交叉融合特征而提出来的。今天会前在与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院长交谈时,获知他提出了“传播工程”这个概念,并从理念、实践和融合趋势几方面强力推进,感到非常具有震撼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安交大学者陆续提出的三个概念——汪应洛院士提出“管理工程”、王宏波教授提出“社会工程”、邬昆教授提出“信息哲学”,都是文工结合、跨学科视野的开疆扩土,并持之以恒不断丰富,得到学界肯定并产生影响。但愿“传播工程”能从概念到理论尽快形成体系,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创新成果。
当然,不管从哪个方面与谁交叉融合,能解决我们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的哪些问题?创新性的增量是什么?从哪些方面为我们学科赋能?能否推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这是跨学科发展带来的必然思考。
与华科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文工交叉,应用为主”的办学理念一样,我们学院成立之初就提出“打好工字牌,走交叉发展之路”的办学思路。所谓打好工字牌,就是将新媒体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本校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专业紧密结合,为我赋能。如果不走交叉发展之路,不与交大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大数据分析、网络空间安全等工科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校领导当时就说了:这个学院就没有成立的必要。这个要求很苛刻,但很具有战略眼光。
从几年的实践看,学科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新闻传播学科跟工科交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而且很快就能组建跨学科团队推出创新性交叉成果,为学科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但如何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并形成体系、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进而形成优势,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毕竟跨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文理工的交叉融合,涉及不同的学科门类和学科标准、体制机制、成果认定与考核等问题,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科交叉迸出新的火花,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任何的跨学科,都要从自身学科发展立场出发。 立场,是说学科交叉交融必须为本学科赋能,丰富发展本学科。

undefined

图片来源:【西迁新传人】李明德:明德·育人·立院
随着学科边界的日渐模糊,新技术的强势介入,守土有责的问题被不断提出。我们学校搞大数据和网络空间安全研究的管晓宏院士就说,我们和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过去是我们修路,修好路让你们跑车,就是说工科开发出来的技术、方法、手段可以为人文社科所用,现在我们既修路也跑车,也在向新闻传播学科拓展。比如,我校的电信学部就跟人民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传播内容智能理解方面的研究,数学与统计学院就跟南方报业集团有大数据媒介分析方面的合作,这说明理工科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方法研究人文社科问题,这也许是本学科焦虑的来源:学科边界在哪里?学科坚守有无出路?如何使交叉融合真正为我所用?这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如果交叉的结果使我们的学科边界更加模糊,破坏了学科自身的独立性,导致学科原有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逐渐消失,甚至因学术资源遭受侵蚀而发展受挫,那么这种学科交叉现象就无助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也不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规律。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致力于探索新闻传播学科与媒介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紧密融合的时候,一个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不能不让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学科的守正创新。守正指什么?创新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交叉融合以后新闻传播学学科内涵要不要重新加以界定,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是还是以应用为主?面向智能媒体以后,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到底有哪些?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如何培养有灵魂、有情怀、有担当,具有价值判断能力、事实核查与整合能力、数据分析与使用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设计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