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最新动态
新闻
通知公告
机构简介
走近新传所
研究所简介
所长致辞
组织架构
研究领域
研究团队
专家教授
青春团队
研究成果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一家之言
合作交流
合作成果
外事交流
社会影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English
Home
About Us
News and Events
Research Team
Research Achievements
研究成果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一家之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一家之言
>> 正文
一家之言
随感杂谈|写新闻要“说人话”
来源:明德新声 日期: 2024-04-23 浏览次数:
前不久,我读汪曾祺谈文学创作的散文集《生活,是第一位的》,读到一篇文章《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看过戏的地方很多,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的,是两处。
一处是螺蛳坝。坝下有一片空场子。刨出一些深坑,植上粗大的杉篙,铺了木板,上面盖一个席顶,这便是戏台。坝前有几家人家,织芦席的,开茶炉的……门外都有相当宽绰的瓦棚。这些瓦棚里的地面用木板垫高了,摆上长凳,这便是“座”——不就座的就都站在空地上仰着头看。
……
读来仿佛身处熙熙攘攘的乡村戏台下,台上表演火热,台下人头攒动,现场人声鼎沸。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经常有人问我,怎样才能把新闻作品写得鲜活、生动?
除了践行“四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文风。
那什么是好文风呢?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大概是“说人话”。
作为一名一线新闻工作者,经常有通讯员投来稿件,多是大篇幅空话套话、工作汇报式的内容,通篇长难句和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让人必须要不断说服自己、耐着性子才能读下去,读来难过异常。
这样的稿件,这样的文风,不知道作者自己能不能读得下去。
在我看来,这种试图“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的稿件,就是缺少“说人话”的智慧和诚意。
如果要把“说人话”讲得更具体一点,大概可以概括为6个字:动词、口语、短句。
例如我有一次在豆瓣看到一则影评——
总觉得哪里不对。细想大概是,似乎脑子里要转好几个弯才能看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但是当我看到另外一个表达类似意思的影评,豁然开朗——
再看看以下表达方式对比,这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开头——
改一下表达方式——
是不是觉得一眼就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当然,学术论文有其语言规范,我们暂且不谈。
但是对于新闻和文学作品等面向普通大众的文字,就一定要用大家都习惯、爱看的语言风格去表达。
尤其是在提倡新闻作品要擅于“讲故事”的今天,这种写作风格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而《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正是用了这样的语言风格。
其实,小时候的语文课文《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短短不到70字的内容,用了10个动词,且整段多是几个字的短句,加上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让人读来轻松愉快,趣味十足,妙!
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然。
例如可以称得上是业界“讲故事”范文的《羊小平砸缸》也巧妙运用了这样的语言风格——
羊小平坐上火车,又坐汽车,爬上山,挑满6口大缸;又坐汽车、坐火车,回到工地。
……
搬家的前一晚,吃过晚饭,看着太阳离地山头还有几米高,羊小平又习惯性地拿起扁担。直到走出家门,羊小平才愣怔过来,他在原地站了半袋烟的功夫,突然嚎了一嗓子,把扁担甩向山沟。
……
包括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别是“讲故事”的获奖作品,多多少少都运用了类似的语言表达方式。
驾驶室内三个人,一人负责操纵机车行驶,一人铲煤,一人瞭望和监控。“铲煤最累,一铲子下去,得将几十斤煤铲进锅炉。驾驶位就在锅炉旁,夏天得忍受五十多摄氏度的高温,衣服全湿透;冬天要探头瞭望信号灯,窗户必须敞开,冷风呼呼往里灌。”李国方回忆道。
——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从“第一”到“第一” 7本火车驾驶证见证“中国速度”》
巡逻途中路过一条冰河,祁发宝带头跳下水探路,张明和几名战士也准备直接蹚河,却被团长叫住了:“水很凉,我背你们!”本已过河的祁发宝蹚水回来,把张明背起来一步一晃往前走……
——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英雄屹立喀喇昆仑》
编好马尾辫,交叉盘绕,再别上发卡、喷上发胶,漂亮的新娘盘发就完成了。“做得不错,很快就能出师了!”师傅李亮夸道。
——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大山深处走出最美“古丽”》
这些优秀作品或是运营大量动词、或是大胆运用口语化表述,或是用短句,或是将这几种元素综合运用,让生动的场景跃然纸上,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每次读到这些生动的描写,我都会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令人拍案叫绝,这大概就是好文风、“说人话”的魅力。
所以,好文风就是要“说人话”,多用“动词、口语、短句”,用心探索更多读者看的进、看得懂、喜欢看的表达方式。
上一篇:
热点透视|《花儿与少年·丝路季》: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之旅
下一篇:
随感杂谈| 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三个机遇之三重新架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机遇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设计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邮编710049